半岛官方手机网页版入口

在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中实现党的革命性锻造

  党的十九大以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中国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考验中不断淬炼成钢。这一淬炼过程是塑造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灵魂和实践本领的过程。对这个过程,党中央使用了“革命性锻造”这个概念表达了这个含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2018年年底,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再次提到了党的革命性锻造。这次进一步突出强调了革命性锻造的重大使命,即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这一次强调的重点是通过革命性锻造来更好地使党能够把握时代性、永葆先进性,以确保党能够长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革命性锻造是包含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革命性锻造既是党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又是通往未来理想追求的实践进程。明确革命性锻造的重大历史使命,就会更加坚定行动上实践革命性锻造进程的自觉性。可以确切地讲,长期革命性锻造的历练,是中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长期执政的可靠保障。从实践上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性锻造,真正塑造出了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治灵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讲过,“历史的动力以及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无论为了使这种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1]

  党的革命性锻造又是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是党实现“四个自我”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党的革命性锻造是一座“熔炉”。在这个“熔炉”里,党要掌握保持革命性和先进性的规律,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像同志指出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深刻地体验和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改善革命的方法等”。[2]同志也多次讲过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问题。同志讲的掌握规律和同志讲的党的战斗力最终指向的就是党所拥有的政治上把握前进方向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只有进行自我革命、在革命性锻造中熔炼,才能真正塑造出党领导革命、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本领。在改造自己的同时,也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担当者和推动者。党进行自我革命、实现革命性锻造的领域不仅仅在于自身,也表现在社会层面。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革命性锻造的一个客观存在。这个存在要求党要有认识社会、分析社会、解剖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论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任何时期,经过自我革命进而实现革命性锻造并能够取得卓越成就的党,一定能够形成并具有领导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

  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一个坚强的、能够完成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同志提出,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求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3]党。由于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只能在中国领导下完成,这要求党在自身建设中永远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历史发展主线,在民主革命时期,这条主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建设强大的组织队伍。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中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关系,指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阶级和阶层。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加入了党组织。但是,党的队伍在扩大的同时,各种非无产阶级观点也随之渗入党内,引发了党内种种矛盾的出现。由此而引发了第二个方面问题,即党员怎样才能在思想上入党。民主革命时期,占有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党内存在的这些思想如果不得以改造的话,就谈不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因此,用无产阶级立场观点方法改造他们的思想就成为党内教育、改造思想的必然,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成为党的建设的首要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党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的党的建设新路子。这成为探索执政规律的重大成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执政后面对的任务已经转变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抓住党建发展的主线,就要在坚持思想建党基础上始终坚持理论强党。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党的长期执政过程中,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系统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并丰富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主线内容,对认识解决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做出了重大探索,推进了党的自我革命以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作为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在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近年来,党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全面提升了执政能力,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打铁必须自身硬。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党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弊端和问题,这是与党带领人民勇于开辟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牢牢把握住党的建设这条主线,就牢牢把握住了党发展壮大的根本方向。

  在中国百年的历史中,越来越凸现出来党领导下的中国的巨大战略发展优势。这些优势中第一个是长期执政的优势。西方人比喻西方政治舞台是“拳击赛”,而我们的舞台是“接力赛”。西方政治中政策延续性和宏观战略性是其政治文化中的短板,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这一重大战略性优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卓越历史成就的重大保障。革命性锻造的历史进程,必然要成为深化实施这一战略优势的舞台。

  第二个优势是党能够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完成自身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与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政党相比,中国是个百年老党,但是从党的生机与活力来看,中国有显现出与时俱进的青春活力。在风潮云涌的20世纪,中国始终能够做到独立自主地发展壮大组织力量,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无论在世界革命的大潮中,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浪潮中,还是在世界运动曲折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总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身、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实现党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以上这些重要战略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党的革命性锻造,而对于革命性锻造的重要战略性定位是我们实现长期执政、实现党的长远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对于这个战略定位的认识,是需要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足够重视和关注的。

  党的革命性锻造是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在这个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革命性锻造的质量和效能。党的革命性锻造过程是包含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政党发展规律的历史过程。这种高度的包容性决定了推动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其革命性表现在追求真理、破旧立新、引导方向的方面,没有革命性就无法准确体现先进性;而革命性变革的形成与推进是建立在科学认识把握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科学性同样无法准确体现先进性。因而,党的革命性锻造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

  革命性锻造是党的自我革命的过程,也是党推动社会革命发展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运用辩证统一方法来认识历史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的历史统一点在于讲求实事求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分析党的革命性锻造,同样也要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去推进革命性锻造,以求得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成就的最大化治理效能。

  革命性锻造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宏大长期的历史进程。把握这个进程的关键在于战略层面的设计与实施。经过一百年党的建设历史和七十多年的执政历史,我们逐渐探索出一些符合革命性锻造历史发展规律的因素。党经历的革命性锻造必须在把握自我革命的基础上突出党的建设的主线。这个框架是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革命性锻造原则、方向、规律的基本经验。同时,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日益深化,在把握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加重视发挥革命性锻造历史作用的战略体系建设。这种建设是一整套复杂的政治科学。在理论定位、基本战略、发展战略、实施战略上都应该形成一整套战略设计,并在实践中检验提升形成为战略体系。在这些战略设计中要处理好长期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革命性锻造本身是一个长期性的历史进程,长期性是战略设计的基础考虑,但是必须看到时代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长期性提出了新的历史课题。因此,坚持长期性必须体现出与阶段性的结合。把长期性要求依次贯穿到各个阶段之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就要体现革命性锻造的阶段性战略重点和战略要求,在阶段性发展中探索、坚持和创新长期性要素。在这些战略设计中还要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分注重的原则。革命性锻造战略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在长期自我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要把握好坚持基本原则和制定实施政策策略的关系。具体讲,就是要注重战略战术、斗争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机动与统一。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不能简单地“唯书”“唯上”,要“唯实”。在实践中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543-544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