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托举”泰隆集团高水平发展
劳模工匠“托举”泰隆集团高质量发展近日,江苏泰隆减速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隆集团)出台了企业“劳模工匠”提升工作规划,包涵了工匠人才培育、劳模工匠助企发展、加强职工权益保障等内容。旨在努力让员工技能成才的步伐跟上企业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节奏,充分的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推动企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多年以来,泰隆集团加快搭建人才成长阶梯,持续推进劳模工匠培养的“个十百千工程”,不断强化人才的“招、培、用、留”举措,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热情。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模工匠”,涌现了9名全国、省、市级劳模,21名省、市级工匠。其中,来自一线的技术主管孔霞当选为江苏省党代表、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职工凌建军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30多年来,孔霞坚守在减速机科研第一线,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集团的总工程师、全国减速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特别是近年来,她带领团队完成了核电循环水泵驱动齿轮箱、工业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等两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开发了模块式硬齿面齿轮减速机、模块化行星减速机、水力发电变速装置、风力发电偏航变桨减速机、核电循环水泵驱动齿轮箱等多个减速机新产品。每年带领团队完成近4000份非标产品订单设计,组织企业累计申报专利400多件,取得授权专利342件,其中的发明专利58件。其中,她攻克了蜗轮蜗杆减速机热处理硬度不够、啮合噪音大等技术问题,使热处理合格率从65%提升到95%以上,仅此项就每年为企业节省400多万元。她组织实施的核电齿轮箱技术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赢得了第一笔近2000万元的核电齿轮箱订单,泰隆集团也成为国内首家生产核电循环水泵驱动齿轮箱的企业。“我将继续带领团队为企业排忧解难,将自己的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为客户提供‘定制式’服务。”孔霞表示。
泰隆集团以精准匹配“劳模工匠”与企业需求、多维度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强化助企保障等三方面为着力点,以项目化思维推进“劳模工匠兴企”行动走深走实。集团发布了思想引领、揭榜挂帅、技能提升、管理优化、师徒结对等“五张任务清单”,实现企业600多项问题需求与劳模工匠精准匹配,确保每一个项目落实到位、企业每一项需求得到响应。
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到数控编程员、“江苏最美工匠”、“全国劳模”,泰隆集团的员工凌建军实现了华丽转身,他深耕数字控制机床专业20多年,获得首批“江苏省技能大师”称号。公司曾经承担了国家减速机轻量化的课题,其中箱体的薄壁加工是一个难点。他与同事们一起调整加工工艺,重新选用刀具,控制了工艺流程中的应力变形,稳步提高薄壁件加工的精度,使薄壁件箱体加工效率提高了30%,实现了轻量化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减速器的自主设计制造,顺利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课题验收,建成相应的生产示范基地。在建设企业的卧式加工中心时,他与同事一起创造性地编辑了坐标系转换程序,仅需一次校调,其余坐标系自动后台换算,镗杆自动伸出至安全位置。他增编了任意角度换算,完善了《坐标系转换程序》,入选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和江苏工匠人才创新成果展。
为解决一线操作工体力支出大、生产效率低等难题,凌建军配合各生产区域搭建小单元柔性化生产线模式,使之前的一人一台机床变为一人操作多台机床。他前后培养了一批一人多技、一人多机的操作人员,释放一线余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他主导试点的生产区,产值由2017年9月的876万元,提升到现在3月的2613万元。他把自己长期积累的基础理论和操作实践知识的几十本笔记,拿出来给工友们参考,在数字控制机床真实的操作中,分享他的经验,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做好“传帮带”。
创新是公司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稳步提升减速机主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泰隆集团的“劳模工匠”们不断挑战高端商品市场。围绕使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两化融合推进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课题,加快科学技术创新,积蓄发展后劲,培育新的增长点。
泰隆集团研发中心的周世才主持开发了机器人用全系列精密行星摆线减速器,完成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机器人关节用摆线包络精密减速器研发及产业化》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课题《RV减速器数字化及高效精密制造》,解决了机器人工业“卡脖子”问题之一。着眼于国际市场进行产品创新,工匠李辉根据法国米其林公司生产的基本工艺要求,自主设计开发CR-630高速外绕机,实现了7mm钢丝绳无级捻距外绕,满足了大规格特种工程轮胎钢帘线的生产,产品获得出口欧洲CE认证。他按照印度公司生产刹车线不锈钢丝绳需求,设计开发了三种样机双捻机。(蔡建永 韩文潮)
新闻热线电话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广告招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