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年,钢铁行业形势复杂严峻,公司立足战略转型、项目建设、产品爬坡、冬练提质“四期叠加”的生产经营实际,着眼长远抓“四化”、立足当期抓“四有”,践行算账经营,强化精益运营,一手抓降本增效,一手抓品种渠道,下半年经营绩效环比显著改善,6个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9亿元,但受原燃料市场行情报价高企等因素影响,下半年经营所得未能完全弥补上半年亏损,公司2023年度经营业绩出现亏损。公司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强“四化”。一是高端化引领价值创造。新特钢一期工程、合肥新彩涂线快速建成投产;高铁车轮实现整车装用载客运行;新产品研究开发量同比增长25%,7项新产品实现国内首发,C型钢、帽型钢开发成功;公司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马钢交材、长江钢铁、合肥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二是智能化赋能产线升级。坚持以数字化支撑效率提升、流程的优化、质量改进,工业大脑—智能炼钢项目取得突破,新增“宝罗”机器人102台套,公司获评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最高荣誉“数字领航企业”。三是绿色化践行生态优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公司成为安徽省第一家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并获评中钢协“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践行低碳发展,本部重点工序能效达标杆产能比例提高至46.12%,新增5项环境产品声明,公司荣获ESG犇牛奖之双碳先锋。四是高效化构筑成本优势。优势产线产能释放,全年日产破纪录162次、月产破纪录69次,四钢轧总厂炼钢、热轧产量分别达到973万吨、955万吨,冷轧总厂全年总准发量542万吨,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车轮年产突破60万件;“两金”占用持续压降,现金流实得应得比同比提高;全口径人员配置效率持续优化,公司本部人均钢产量提升11.1%。
(二)抓“四有”。一是聚精会神强管控。通过月计划、日点评、周推进、月复盘,实现经营绩效改善工作的闭环管理。二是目标具体快提升。采取环比方式,每月提目标、压担子,推动各单元“跳起来摘桃子”。三是抓主抓重保落实。坚持抓大户、算大账,紧盯两头市场、重点生产单元和重要子公司,聚焦“结构、成本、效率、机制、活力”,以“双8”重点项目为牵引,每月解决若干重点难题,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升,8个快赢项目创造比较效益超7亿元,TPC周转率、铁水温降、热送热装率等关键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四是算账经营找空间。以推广应用CE系统为抓手,深化业财融合,干中算、算中干,推动重点单元和关键领域绩效快速改善。五是群策群力谋方法。钢轧系统高效益产线满负荷生产,低效益产线并线组产;设备系统围绕高炉、四钢轧、冷轧等重点单元,开展特护维保;技术中心有力支撑产品结构调整、配煤配矿等“两场”重点工作。六是颗粒归仓降成本。坚持全员参与、深挖潜力,废钢、废弃陈旧物资回收利用等专项劳动竞赛深入开展,创效超亿元。
(三)重效能。一是改革改制激活力。聚焦优化管控流程、提升管控效率,优化调整部分管理职能,持续完善“一总部多基地”管控体系;马钢交材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专精特新”发展,成功引入8家战略投资者,成为科改示范企业。二是绩效导向强带动。以“一抓四强”为核心,推动绩效“赛马”,深化“争杯夺旗”,强制排序,传导压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在公司蔚然成风。三是安全生产筑底线。深入贯彻“违章就是犯罪”安全管理理念,强化“三管三必须”,压实责任,刚性考核,安全管理体系能力持续提升,安全绩效创2019年以来最好水平。四是管理创新提能力。合规管理体系通过BSI国内国际双标准认证,依法合规治企能力水平稳步提升;6项成果荣获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4项成果荣获安徽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管理创新成效显著。
(四)聚合力。一是普惠分享强化认同。坚持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155项“三最”实事项目深入开展,共享服务中心持续优化,职工文体设施逐渐完备,“南区看北区、北区看南区”系列健步走成为感恩之旅、健康之旅、幸福之旅、收获之旅、分享之旅,职工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逐渐增强。二是现场督导比学赶超。聚焦“两场”“两长”,常态化开展现场督导,挖掘经验、站台鼓劲,营造奋勇争先浓厚氛围。三是岗位创新如火如荼。始终把广大职工作为最强后盾,充分发掘职工创新潜力,职工“献一计”20.7万条。四是社会责任用情用力。积极践行央企担当,乡村振兴工作连续5年获得安徽省最高等次“好”评价,公司入选央视、国资委联合发布的“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
2023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经济总体回升向好,GDP同比增长5.2%。钢铁行业由于供给强于需求、成本重心实际下移幅度小于钢价降幅,运行呈现“需求减弱、价格下降、成本高企、利润下滑”的态势。
钢铁生产供大于求,企业提质增效困难。供给方面,2023年全国粗钢产量10.19亿吨,同比持平;钢材产量13.63亿吨,同比增长5.2%。需求方面,虽然在主要用钢行业中,汽车制造业及设备、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同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但受房地产行业下滑等因素影响,考虑钢坯进出口因素后,全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3.5%。
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低位,企业负债率上升。据统计,全年钢铁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1.32%,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低于国内工业行业中等水准4.44个百分点;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52%,同比增加0.27个百分点。
本公司主营业务为钢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中国最大钢铁生产和销售商之一,生产的全部过程主要有炼铁、炼钢、轧钢等。本公司基本的产品是钢材,由“特钢、轮轴、长材、板材”四大产品系列构成,拥有汽车板、家电板、酸洗板、容器板、船板、锌铝镁板、重型H型钢、铁路造车材、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中型材矿用钢、低温钢筋、能源用钢、高速车轮等高端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航空、铁路、海洋、汽车、家电、造船、建筑、机械制造等领域及国家重点工程,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
特钢系列:最重要的包含连铸圆坯、特钢棒材和工业线材。连铸圆坯大多数都用在车轮、车轴、风电、能源等行业,特钢棒材大多数都用在轨道交通用车轴、机械用轴承齿轮、汽车用齿轮、轴承、弹簧、合结钢等。工业线材大多数都用在汽车机械用高碳钢、冷镦钢、弹簧钢、轴承钢、优碳钢等。
轮轴系列:最重要的包含火车轮、车轴及环件,大范围的应用于铁路运输、港口机械、石油化学工业、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
长材系列:最重要的包含型钢和线棒材。型钢大多数都用在建筑、钢结构、机械制造及石油钻井平台、铁路建设等行业。热轧带肋钢筋主要用在建筑方面。高速线材产品大多数都用在建筑、紧固件制作、钢铰线钢丝及弹簧钢丝。
板材系列:主要包括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及彩涂板。热轧薄板广泛应用在建筑、汽车、桥梁、机械等行业及石油输送方面,冷轧薄板应用于高档轻工、家电类产品及中、高档汽车部件制作,镀锌板定位于汽车板、家电板、高档建筑板及包装、容器等行业用板,彩涂板可以用在建筑内外用、家电及钢窗等方面。
公司针对不同产品,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特钢系列产品及轮轴系列产品以直供终端销售为主;长材系列产品以工程直供和省内仓储现货销售的模式为主;板材系列产品以直供终端销售为主,经销商销售为辅。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经营模式、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等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积极融入中国宝武生态圈,不仅拓宽了自身的发展视野,更通过深化全面对标找差,不断挖掘并优化自身的运营流程。在集团协同降本的策略下,公司充分发挥了协同优势,通过规划、制造、营销、采购、研发、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深度协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最大化。在销售渠道的优化方面,公司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通过线)的融合,实现了销售网络的全面覆盖。同时,公司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注重突破技术瓶颈,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同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公司还通过管理对标,不断查找自身在管理上的不足,并借鉴行业内外的优秀经验,实现了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实施技术支撑项目,公司不断改善技术经济指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协同优势有助于公司积极应对当前的市场环境,更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所在地马鞍山市,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紧邻长三角地区,是安徽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桥头堡,这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机遇。作为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重要一员,马鞍山市受益于这两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地处这一区域,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市场信息和资源,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马鞍山市滨江近海,交通运输条件优越。公司可以充分利用水路、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物流的高效运转和成本的有效降低。这不仅有助于公司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运营效率,还能够为公司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提供有力支持。区位优势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司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
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特钢、轮轴、长材、板材”四大类产品结构,这一优势不仅彰显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洞察力,更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和市场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大类产品各具特色,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优特钢大范围的应用于高端制造领域,轮轴产品在铁路交通运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长材和板材产品在建筑、机械等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使得公司能够灵活配置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策略。灵活性不仅有助于公司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抓住市场机遇,还能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保持稳健的经营态势。
此外,公司还注重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产品结构优势为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部、长江钢铁、合肥公司三大钢铁生产基地品种配套齐全,拥有专业化生产水平,基地布局不仅有利于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能有效发挥品种规格配套齐全的规模优势,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在“一总部、多基地”的运营模式下,公司总部作为决策和协调中心,能够有效整合各基地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各基地则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通过发挥品种规格配套齐全的规模优势,公司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品种配套优势有助于公司创新运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公司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成果显著。报告期末,公司有效授权专利2,283件(其中:发明专利1,292件,实用新型专利991件)体现了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广泛布局和深度挖掘;境外授权发明专利6项标志着公司的技术创新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提升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公司在长期研发和生产实践中积累形成的技术秘密(非专利技术)5,262项也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商业价值。特别是公司在高速车轮、专用H型钢和冷镦钢等三个系列新产品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该等产品是公司的重要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技术优势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期,本集团生产生铁1,923万吨、粗钢2,097万吨、钢材2,062万吨,同比分别增加8.15%、4.82%和3.66%(其中本公司生产生铁1,548万吨、粗钢1,648万吨、钢材1,598万吨,同比分别增加8.23%、5.02%、2.37%)。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计算,报告期内,本集团营业收入为人民币98,938百万元,同比减少3.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1,327百万元,同比增加亏损54.64%。报告期末,本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84,514百万元,同比减少12.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人民币27,769百万元,同比减少4.90%。
2024年外部环境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国家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钢铁行业钢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适配难,供需矛盾凸显,行业形势依然严峻。
2024年,公司总体上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打造后劲十足大而强的新马钢,突出做强做优,聚焦“结构、成本、效率、机制、活力”五大要素,深入践行“四化”“四有”,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持续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战略性任务主要有:
1、加大科技创新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和市场需求,瞄准交通、海工、能源等重点行业,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新产品、高端产品开发力度,研发轨道交通异型钢、船用近终形型钢、风电用特钢、高端冷轧涂镀钢板等新产品,推动产品高端化升级。
2、提高产品出口比例。积极拓展海外布局,深化国际化经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3、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型钢做强、板带和特钢做优、轮轴做大”为引领,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推进差异化竞争。
4、加快子公司改革步伐。以“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为导向,稳妥推进重要子公司改革。
2024年,公司计划生产生铁1,952万吨、粗钢2,097万吨、钢材2,095万吨。
一是系统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体系。探索构建两头市场、铁前、长材、板材、特钢等一体化模拟运营模式,围绕商业计划书策划的目标任务,各单元自主明确路径、细化措施,划小核算单元,深入推进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落实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提质扩面,实施“一人一表”,打通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公司上下层层压实责任。树立“只有创造价值,才能分享价值”的绩效导向,优化薪酬兑现规则,建立简洁、透明的超额利润分享规则,刚性兑现考核。强化工序间、业务间、“一总部多基地”、生态圈相关单位的协同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坚持从公司“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做到算大账和算小账、算粗账和算细账、算当期账和算长远账相结合,促进高效协同和效益提升。
二是突出抓好重点经营责任落实。两头市场重点聚焦购销差价,营销端要强化市场研判,有效支撑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的动态调整;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瞄准区域重点客户;要完善机制,积极开发海外市场,扩大出口总量,优化出口品种结构;要强化研产销高效协同,促进重点品种销量持续提升,提高产品溢价。采购端要构建灵活高效采购体系,拓展和寻找各类资源,持续优化结构渠道。铁前系统重点聚焦高效经济运行,以高炉稳定为前提,优化配煤配矿,强化工序协同,提升铁水成本竞争力。钢后单元重点聚焦吨钢利润,以品种质量为导向,坚持调结构、降消耗、提效率,推动重点产品现货发生率、成材率等关键经济技术指标突破。设备公辅单元重点聚焦零故障和系统经济运行,设备系统要强化重点产线和炉机的状态把控,做到保障有力,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检修模型,确保关键产线和炉机产能的充分发挥;能源系统要深入推进重点工序能效标杆创建,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技术中心重点聚焦两场支撑,围绕提高品种质量、降低现货发生率、优化配煤配矿结构、降低铁前成本等重点难点,以技术进步助力市场创效、现场降本。
一是坚持高端化精品制造。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和市场需求,围绕“型钢做强、板带和特钢做优、轮轴做大”持续发力,加快推动型钢快速向功能型和工业材转变、板带和特钢向中高端迈进、轮轴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聚焦高铁轮轴、精品板材、型钢、优特钢等领先优势产品,加大“卡脖子”难题攻关,充分发挥央企核心功能和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主体作用,引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聚焦区域市场,积极抢抓安徽汽车“首位”产业发展等重大机遇,优化客户结构,提高产品创效能力。
二是坚持绿色化节能减碳。以重点工序能效标杆创建为抓手,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煤气、蒸汽等二次能源,持续提升余热、余压、余能回收水平,追求极致能效。强化工序衔接,降低界面能耗,推动铁水温降、热装热送比例等指标取得新突破;加强固废管理,提升固废资源返生产利用率。以低碳产品订单为牵引,积极开发碳数据管理平台,推动更多产品完成EPD认证。围绕车轮、型钢、特钢、汽车用钢等大类产品,积极开发低碳零碳产品,打造绿色低碳产品品牌。
三是坚持智慧化赋能管理。系统策划智慧产线建设、炼钢工业大脑等重点项目,以数智化平台实现集中管控,支撑“一总部多基地管理”高效运行。深化CE系统运用,精准把握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和财务预测成本,提高动态调整经营策略水平。深入推进“一线一岗”“操检维调合一”和“3D”岗位替代,以智慧化提人效。
四是坚持高效化提质增效。优化产线分工,充分发挥优势装备产能,提升关键产线利用率,提升生产效率。加强业财融合,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各类库存,提升两金周转效率,提升资金效率。通过机构和流程变革、产线优化、岗位优化、智慧制造等措施,力争全口径人均产钢超过1000吨。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用好用足内外部技术创新资源,进一步发挥技术中心对“两场”创效的支撑作用。以“1+2+4”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宝武科学家、马钢专家、首席师、技能大师领军和领衔作用,加大科技人才交流力度,加快核心技术人才培育。以价值创造为根本,以能力提升为抓手,将创新资源更多赋予富有活力的一线主体,充分激发体系创新整体效能;赋予研发人员更大的研发方向和选题决策权,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
一是深化重要子公司改革。对马钢交材,以做精科改示范企业为抓手,持续完善治理体系,加快打造全球轨道交通轮轴领域领军企业。对长江钢铁,以市场化为原则,建立差异化管控模式,活化内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灵敏的运行机制,提升经营绩效。
二是强化投资管控。以“(净利润+折旧&摊销)/2”作为投资控制线,合理安排年度投资项目。围绕推动重点品种快速放量,实施一批“短平快”项目,积极探索项目全流程提速模式,严把质量,强化评价,实现有效投资。
三是深化合规经营。细化分层分类风险清单,按照“管业务必须管风险,管监督必须防风险”原则,做到“体系归口、分层负责、各司其职”,着力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要强化经营风险管控,将风险防控融入于决策,将管控要求转化为制度、落实到流程、固化到岗位、强化于监督,坚决守住不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底线。
四是强化安全环保风险管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的各种风险,紧盯安全生产,深化专项整治,落实属地管理,持续推进协作业务变革优化,刚性安全事故问责,巩固提升公司安全生产绩效。持续推进“三治四化”,强化环保设施稳定经济运行,加快建设“无废”企业,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效果。
一是全力推进职工岗位创新创效。以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以做优创新平台为支撑,以培育创新人才为基础,促进成果创造从“个体”向“团队”、成果产出从“量多”向“质优”、成果价值从“独享”向“众享”转变。聚焦“四化”“四有”,实施更具群众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竞赛项目,提升劳动竞赛价值创造力。持续深化“献一计”、精益案例分享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职工的创新创效热情。
二是持续提升职工“三感”。引导职工深刻理解在适应经济新常态与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过程中,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增强共建共治共享意识,助推改革发展稳定。持续抓好“三最”实事项目,加强服务领域建设,推动服务方式转变,体系化、常态化解决职工“急难愁盼”事,努力实现从职工本人到职工家属、从职工工作到职工生活、从职工权益保障到职工身心健康。
三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授渔”计划,助力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健全ESG体系,强化履责实践,提高上市公司履责形象。
目标: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控制有息负债规模不超过2023年末水平,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55%以内;强化月度资金预算管控,坚持量入为出,保障生产经营资金收支稳定运行,控制公司投资性资金支出在48.64亿元之内;持续推进“两金”管控,“两金”增幅不高于同期营业收入增幅,确保“两金”周转天数较2023年同期下降10%以上;经营实得现金流占经营应得现金流之比不低于100%。
2024年,计划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总金额为人民币37.02亿元(其中节能减碳类人民币14.3亿元,品种调整类人民币12.7亿元,安全环保类人民币1.98亿元),包含续建及尾款项目在内的年度资本预算总金额为人民币23.13亿元。2024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资金计划人民币38.84亿元。
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公司可能面对的主要风险包括安全生产风险、能源总量控制及环境保护风险、铁矿石等大宗原料价格波动与购销协同风险以及两金管控风险。公司应对风险措施除见前文之“经营计划”以外,还包括:
本公司已与董事、监事分别签订服务合约。本公司董事或监事与本公司并未订立本公司于一年内不赔偿(法规赔偿以外)便不可终止之服务合约。
报告期内,本公司无任何董事或监事于本集团、马钢集团或马钢集团的任何附属公司所订立的合约之中拥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重大权益。
报告期内及至本报告发布之日止期间,未曾有或现有生效的任何获准许弥偿条文惠及本公司董事(包括前董事)或本公司之有联系公司的任何董事(包括前董事)。
本公司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以适当方式为董事面对若干法律行动时提供适当的保障。
2、税项的详情载列于财务报告附注四“税项”、附注五之20“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附注五之28“应交税费”及附注五之59“所得税费用”。
3、土地租赁、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详情载列于财务报告附注五之19“非货币性资产”和附注五之16“固定资产”。
4、各项储备及其变动的详情载列于财务报告之综合权益变更表及附注五之42“专项储备”。
基于公开之资料及据董事所知悉,截至本报告日期为止,本公司一直维持联交所上市规则所订明之公众持股量。
报告期内,本公司未发行优先股。根据《公司章程》及中国法律,并无规定本公司需对现有的股东按其持股票比例给予其优先购买新股之权利。
8、尽董事会所知,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在与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构成或可能构成竞争的业务中持有任何权益。
9、尽董事会所知,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之间,除工作关系之外,不存在任何财务、业务、家属方面或别的方面的实质关系。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线上线下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马钢股份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