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特钢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产品详情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公司属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类代码:C31)。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类代码:C31)。
特殊钢行业最初是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配套而建,随着汽车工业的壮大以及机械行业向高精尖设备发展转型,我国特殊钢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品种日渐齐全并多样化。改革开放后,特殊钢行业进入快速地发展期,产业体系逐渐完备,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特殊钢行业设施现代化基本完成,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慢慢地加强。国务院于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指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国家对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发展(000547)的政策支持为特殊钢企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特殊钢行业呈现国有专业特殊钢企业、混合所有制特殊钢企业、地方专业特殊钢企业和大型钢铁集团下属特殊钢企业并存的现状。特殊钢行业主体以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和其他专业化企业构成。大型公司集团包括中信特钢(000708)、宝钢特钢、东北特钢等,专业化企业以太钢不锈(000825)、天津无缝等为典型,建成了覆盖所有特钢品种和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我国特殊钢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特殊钢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中小企业居多,大型专业化生产企业相对较少,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及稳定性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
公司以特殊钢和合金材料的研发制造为主营业务,基本的产品为高温合金、不锈钢、工模具钢、合金结构钢等。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石油化学工业、交通运输、机械机电、环保节能等领域。公司经营模式为传统的特殊钢和合金材料研发、制造和销售模式。
公司根据发展的策略及市场需求开发和制造产品,产品主要是通过自有设备生产,并由公司营销部门负责销售。公司依据客户订单及生产计划采用持续分批量的形式向供应商采购,并与优质供应商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货渠道。公司产品营销售卖以直销为主,部分产品由经销商代理销售。
高温合金是能够在高温下抗氧化、抗腐蚀、抗蠕变,并能在较高的机械应力作用下长期工作的合金材料,是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材料,更是建设战略、能源战略及国家战略的核心基础材料。1956年,公司成功冶炼出我国第一炉高温合金GH3030,由此拉开了我国高温合金产业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仿制到独立创新的序幕。目前,公司已掌握高温合金和耐蚀合金核心生产技术,并在产品的研制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合金成分及热处理制度等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目前已掌握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产技术,能够按照通用标准和用户特别的条件生产高温合金和耐蚀合金系列新产品,涵盖锻材、锻件、轧材、冷热轧板材、冷拔材等800多种规格,并按照用户想要提供特定交付状态的产品,产品具有稳定的实物质量和良好的市场信誉度,产品主要使用在于航空发动机、舰船、燃气轮机、能源电力及石油化学工业等领域。
超高强度钢是在合金结构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高强度、高韧性合金钢,根据钢的物理冶金特点,大致上可以分为低合金超高强度钢钢、二次硬化超高强度钢以及马氏体时效钢,大多数都用在制造承受高应力的重要构件,是国防军工领域的重要材料,大量应用于火箭发动机外壳、飞机起落架、防弹钢板等性能有特别的条件的领域,而且其使用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到建筑、机械制造、车辆和其它军事装备上。
从1956年生产出我国第一炉超高强度钢至今,公司通过生产的基本工艺及技术的不断的提高,持续提升超高强度钢纯净度、均匀性等综合性能,产品质量性能水平国内领先。
公司拥有国际先进的工模具钢生产设备,包括超高功率电炉,LF、VD精炼炉,各种吨位的电渣炉、真空感应炉、真空自耗炉、大型初轧机、连轧机,国外引进的快锻机、精锻机、扁钢精轧机以及自主开发的扁钢、模块预硬化调质设备等。公司能够按照通用标准和用户特别的条件生产冷作模具钢、热作模具钢、塑料模具钢、玻璃模具钢、热流道模具钢、无磁模具钢、芯棒、轧辊、高速工具钢、合金工具钢、碳素工具钢等系列新产品,涵盖锻材、锻件、轧材、冷热轧板材、冷拔材等品种2100多个规格,并可按照用户想要提供调质态产品。
公司自主研发的FS、FT系列高品质工模具钢,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旗下的160多个牌号产品实现了工模具系列用钢的全面覆盖。
1952年,公司生产出我国第一炉奥氏体不锈钢,历经了六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EAF+LF+VOD/VHD、VIM+VAR、VIM+ESR、UHP+AOD+LF+VD+ESR、UHP+AOD+LF+VD、EAF+LF+VOD/VHD+ESR等多条不锈钢冶炼生产线,能够生产超低碳、低碳、中高碳各种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双相和析出强化等不锈钢产品,涵盖锻轧棒材、方扁材、管坯、薄板材等,且产品具有质量稳定,超低杂质和有害化学气体含量的优势,被大范围的应用于核能、汽轮机、石油石化、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医疗、锅炉等行业和领域。
除上述重点产品外,公司高档汽车用钢、高速工具钢、钛合金以及轴承钢等产品均在各细致划分领域深耕多年,公司依托专业的开发团队、一流的制造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精准把握所有的领域的发展趋势,在不断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保持并扩大市场占有率。
公司始终以提高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原材料需求的保障能力为使命,坚持军品与民品协同发展。报告期,在我国军工行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坚持以国家发展的策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十四五”期间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加速重点产品国产化替代进程,全面深化改革,聚焦主业。报告期,虽然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高端商品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但是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价格的大面积上涨及部分民用商品市场持续低迷等坏因仍然对公司纯收入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采购的镍、钴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大波动,同时,能源价格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上述不利因素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营销模式,在订单确认后锁定相应原材料价格,以原材料采购成本、加工费等作为定价基础,同时,根据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及市场供需情况相应调整产品售价。报告期内,公司以镍、钴以及能源价格作为定价基础对主要产品进行调价以转移风险,但仍无法完全将原材料价格及能源价格上涨增加的成本转移至下游用户。报告期,在成本大幅上涨的不利情况下,公司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交付能力的同时提升规模经济水平。
报告期,公司实现钢产量32.14万吨,同比下降15.96%,实现钢材产量23.63万吨,同比下降22.87%,实现营业收入38.15亿元,同比提升1.24%,实现净利润1.83亿元,同比下降57.50%。
报告期,受宏观经济影响,以汽车钢为代表的优钢市场需求较上年同期大幅缩减,受此影响,公司合金结构钢产量同比大幅降低。对此,公司调整战略,通过市场调研针对潜在新用户专项制定开发合作计划,通过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围绕军工、汽车不锈钢、叶片不锈钢以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领域用钢,组建专业团队大力开发新市场。报告期,公司累计开发新用户九十余户,开发试制新产品九十余项。
报告期,公司根据国防军工领域对重点产品型号的需求,在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重点产品方面持续加大研发力度,深入推进品种结构调整,开展产品认证、国产化替代、科研项目储备等重点工作。共计开展产品认证及国产化替代项目一百余项,主导或参与科研课题五十余项,为公司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奠定坚实基础。报告期,公司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重点产品产量同比均实现一定提升。
报告期,公司通过优化生产组织模式,调整技术工艺参数,保证设备运行质量等措施,生产效率、交付水平明显提升。针对“奇、难、精、特”的品种结构,为充分发挥重点产线潜能,落实提产提效各项措施,实现“减产不减收入”的目标,尤其是侧重高附加值产品产线的生产组织协调,公司重点围绕主要生产厂产线优化生产组织安排、加大瓶颈工序攻关。报告期内,公司重点生产厂真空感应炉、真空自耗炉、电渣炉产量以及锻造厂3150t快锻机和3500t快锻机产量同比均实现提升。
报告期,公司对成材率指标逐炉分析,主要从锭型优化、缩减削皮余量、优化切断,减少过程切损、以拔代磨、以轧代锻等方面开展工作,实现成材率提升。同时,公司深入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全力推进工艺优化,技术革新,全方位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以上措施部分抵消了能源、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
报告期,公司围绕效率提升、节能降耗、质量改善、管理创新等方面,内部组织全员开展讨论,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推进全员创新活动;外部通过积极开展对标,狠抓对标改善项目攻关,取得明显效果。报告期,公司组织开展全员创新立项攻关,共计立项千余项,并在过程中嵌入激励机制,有效带动全员创新的积极性。
报告期,公司围绕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创新业务流程及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人财物资源,加强业务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的融合。报告期,公司开展信息化、智能化等相关项目65项,优化岗位结构的同时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为公司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探索路径,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报告期,公司围绕安全环保管理大力开展隐患排查及综合治理工作,累计排查安全环保隐患百余项,截至目前已经全部完成整改。报告期,公司策划52项超低排放技术改造项目,正在按照计划有序实施。通过一系列安全环保治理工作,有效提升安全环保管理水平。报告期,公司未发生安全环保事故。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2019年12月,公司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19]147号)和《市场禁入决定书》([2019]24号)。详见公司于2019年12月26日披露的《公司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市场禁入决定书的公告》(临2019-054)。根据中国证监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市场禁入决定书》的相关内容,公司持续面临中小股东索赔的风险。
公司使用的镍、钴、铬等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进而影响公司成本,原材料成本在公司产品成本构成中占比约60%-70%。报告期,镍价的大幅上涨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营销模式,在订单确认后锁定相应原材料价格,以原材料采购成本、加工费等作为定价基础,同时,根据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相应调整产品售价,但仍无法完全将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的成本转移至下游用户,虽然公司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扩大产能实现规模经济,但仍存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给公司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
未来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及纠纷可能是长期、断续的过程,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报告期,受宏观经济影响,公司汽车钢产品需求波动性较大,为公司盈利能力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另外,新冠病毒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仍然是长期的,钢铁行业生产及下业消费面临一定负面影响。受未来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公司可能在生产、需求、发货及物流方面面临一定压力。
国内特殊钢行业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正在加速提升。国内特殊钢行业对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在技术研发、工艺装备方面仍待提升。未来,公司仍将长期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同时,公司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重点产品占销售收入比重较高,是公司收入的重要来源,公司生产的军用产品是我国国防军工及航空航天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近年来,我国国防军工及航空航天领域加速发展的外部环境是公司高端产品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如果未来相关产业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对原材料的需求发生周期性波动甚至大幅下降,可能导致公司业绩发生较动甚至大幅下降。
公司始建于1937年,是中国最早的特殊钢企业之一,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特殊钢行业上市公司。公司具备雄厚的技术基础,拥有先进的冶金装备,长期承担国家大量特殊钢新材料的研发任务。
公司有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特种冶炼不锈钢、高档工模具钢、高档汽车钢、高速工具钢、钛合金、减速机、增速机行业用钢等各类产品5400多个牌号特殊钢新材料的生产经验,以“高、精、尖、奇、难、缺、特、新”的产品发展理念促进中国合金材料的发展,保证国家战略安全。公司的四大主打产品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特冶不锈钢、高档工模具钢在国内特钢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公司产品广泛服务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机械机电、环保节能等领域,是国内重要的特殊钢新材料供应商之一。
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993年首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辽宁省博士后科研基地。公司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金属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机制,同时与世界同行业先进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公司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特殊钢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基地,常年承担国家国防军工特殊钢新材料科研课题。
公司的产品性能和质量检验实验室先后获得NADCAP实验室和IOS/IEC17025实验室认可;先后通过ISO9001认证、ISO9002认证、AS9100认证、ISO/TS16949-2009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认证和GJB9001B军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通过英国劳氏LR、德国劳氏GL、美国ABS、挪威DNV等多家国际知名船级社认证。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也逐步走上新台阶。2004年,公司荣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质量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荣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高新工程配套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公司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在近年来多次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颁发特优质量奖、金杯优质产品奖、冶金科学技术奖等,多次被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授予优秀供应商称号。
公司在国内特殊钢行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公司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储备及产品技术、工艺创新。公司长期承担国家特殊钢新材料多项重大科研课题,与国内特殊钢行业主要科研部门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2022年上半年,公司以产品认证、国产化替代、科研院所走访交流、重点合同管控为突破,深入推动技术营销和新产品开发,抢占市场前沿,提升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以新产品首试制、技术质量攻关、对标提升、创新创效、工艺标准化为抓手,深度开展产品研发创新和工艺创新创效工作,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022年上半年,公司科研课题共计53项,其中13项课题已完成生产任务及财务核算待结题,结题1项。在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部5项、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项、国防科技工业局21项、省市级课题6项,产学研5项。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共计1.99亿元。
2022年上半年,公司共获得《一种核电蒸发器用铁镍铬基耐蚀合金热轧棒材的制造方法》等6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得《一种VOD炉线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司参与的国家标准发布实施7项,其中主编3项,副主编4项。2022年上半年,公司与东北大学、太钢不锈联合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得金杯奖4项,特优质量奖1项。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航天发展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信特钢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钢不锈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抚顺特钢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