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手机网页版入口

翔楼新材:精密冲压特殊钢材料深度国产化领军企业

  1.公司作为专注于定制化精密冲压特殊钢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产能和技术水平领先,主要客户为汽车零部件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

  2.随着精冲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精冲钢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下游应用行业的增长为精冲钢带来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较大的增长空间;

  3.公司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并有望通过IPO募投项目逐步提升,持续丰富产品结构,推动精冲钢国产化应用;

  4.公司业绩保持快速地增长,2019-2021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9.74%。

  汽车产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变成全球上顶级规模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是各主要工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一直以来,花了钱的人汽车的安全性能、驾驶体验、功能配置等要求逐步的提升,促使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其中,汽车安全性能与质量关系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关键零部件对材料性能质量与稳定性要求非常严苛。

  例如,如汽车发动机一次做功,摇臂连杆需连续工作4次,而汽车发动机工作寿命一般达60万公里,且汽车摇臂连杆成型工艺复杂,因此对材料耐磨性、抗疲劳能力、延伸率等提出较高要求;汽车变速箱弹簧作为汽车变速系统核心部件之一,如果弹力波动过大,会导致变速箱失效并引发安全事故,其表面清洁度出现细微瑕疵即会引起变速箱异响,以此来降低弹簧使用寿命。

  钢铁是汽车零部件最重要的金属,汽车钢质部件重量占比达55~50%,其中优特钢占钢质部件的30%左右;汽车零部件制造也是特钢下游的第一大应用领域,用量占特钢下游需求的40%。为实现下游汽车零部件对于规格、厚度精度、表面上的质量以及力学性能的特殊需求,特钢生产加工方式多种多样,精密冲压(冲裁)只是其中一种,为什么承担关键功能的汽车零部件材料往往使用精密冲压特殊钢(简称“精冲钢”)?

  精冲技术是在普通冲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精密冲裁方法,通过特定的热处理方法使材料内部组织呈现球状渗碳结构,从而满足下游精冲过程不产生撕裂带、无毛刺等,保证零部件安全性能、质量、良率及稳定性。精冲工艺通过一次成形就能够获得尺寸精度高、断面质量好的机械零部件,与传统锻造、铸造及机加工工艺相比,精冲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能耗少的特点。

  汽车精冲钢就是通过核心热处理工艺实现下游汽车零部件客户对特钢材料的特定性能要求,大多分布在在变速箱、座椅系统和安全系统等与汽车安全性能紧密相关的部件。精冲特钢材料凭借良好的物理性能、成熟的工艺、相对经济的成本长期占据汽车材料的主流地位。

  正是由于精冲钢主要面向汽车零部件市场,而汽车工业发展呈现集中化、规模化趋势,国内精冲材料企业为降低运输成本、缩短供货周期、提高协同生产效率,往往选择在整车厂商临近区域设立生产基地,翔楼新材就诞生于中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的长三角(苏州)地区,目前基本的产品覆盖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及工具钢等定制化精冲钢,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

  从发展来看,近年来汽车行业和非汽车领域对精冲件的需求量开始上涨都很快,我国已确定进入了精冲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慢慢的变多的国内外企业已经意识到精冲材料本土化采购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合资精冲企业下一步也是计划加大对国产精冲钢的采购比例,因此国产精冲钢的未来需求会不断增长。

  首先,相对于特殊钢整体市场规模,我国精冲钢需求量比较小。目前我国汽车单车精冲钢用量为12-15kg,不及发达国家的汽车单车20-22kg的精冲钢用量。在起步较晚、较小的市场体量下,具体产品的规格又变化频繁,单个订单量往往仅有一两吨或几吨,这对于追求最大的规模效益的国内大型钢厂(设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尽量覆盖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品种及规格,保持极高的生产节奏,且轧制能力受限)很难保证在精冲钢业务上实现盈利,因而不会切入该领域。

  其次,对于部分高尺寸精度、高性能稳定性、高适用性要求的产品,国外企业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国内中小钢铁企业尚无法达到相应的技术门槛。欧美和日本在精冲钢的研究和制造技术较为领先,所生产的精冲钢种类齐全,尺寸规格多,因此精冲钢的原材料标准大多分布在在欧标EN10081-10084,日标JIS G4051-4053和美标SAE。因此在汽车制造等涉及精冲特殊钢的领域,我国目前仍有部分材料依赖进口,存在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最后,在产能竞争方面,目前我国精冲钢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仅少数企业具有从工艺研发到生产加工各环节的整体协调控制能力,大多数企业也不具有规模优势,与C.D.Waelzholz(德国威尔斯集团)、BILSTEIN(德国比尔斯坦)、日本新日铁等大型国际专业精冲材料企业存在比较大差距。

  翔楼新材发现了这一市场机遇,成为国内最早进入精冲钢领域的企业,并在短期内迅速实现进口替代,成为该领域异军突起的国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公司致力于解决精冲特殊钢材料上下游供需矛盾,市场定位于冷轧特殊钢材料国产化需求,推动汽车零部件精冲材料国产替代,公司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打破了国外钢厂在精冲钢领域的垄断地位,采用国内原材料、实现本土化生产,较进口材料价格降低1/4以上,部分产品甚至仅为进口同种类型的产品的1/2。

  公司在特殊钢热处理加工领域积累的工艺优势及技术实力,可达成特殊钢带材料在表面上的质量、力学性能、显微组织等多方面的高性能指标,满足精冲工艺的生产需求,并将大范围的应用于汽车、电气、航天航空、国防军工、武器装备等工业领域,通过精冲工艺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助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自主研发与工艺积累,公司在核心工艺环节精密冷轧和热处理领域掌握了晶间氧化物控制技术等8项核心技术,实现进口替代。与全球最大精冲金属材料企业之一的威尔斯相比,公司16MnCr5和42CrMo4的合金结构钢、C45E碳素结构钢、51CrV4特种用途钢等常见牌号产品的技术指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硬度)均处于相近水平。

  产能方面,根据同行业公司公开信息,公司经营规模在细分市场处于相对领头羊。2020年以来,公司新厂房逐步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设备产能得到一定效果升级与扩充,产能约为12万吨,规模属于国内同行业第一梯队。未来随公司IPO募投项目“年产精密高碳合金钢带4万吨项目”的顺利实施,公司产能规模仍将保持领先。

  因此公司本次创业板上市后将成为A股首家精冲特殊钢材料企业。公司有望在A股融资平台的支持下加速冲击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全世界汽车零部件精密冲压用特殊钢材料领先企业。未来公司将依托现有核心优势,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提升高精尖产品比重,拓宽进口替代覆盖范围,同时拓展国际优质客户,巩固公司现有行业地位,并逐步拓展下游应用领域。

  在经营模式方面,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研发驱动的经营模式,主营业务聚焦汽车精冲零部件用特殊钢材料细分领域,为下游客户提供定制化、小批量、多规格的精冲钢,通过柔性化生产,解决上游特钢企业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与下游细分市场小批量、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销售收入并获取合理利润。

  “定制化、小批量、多规格”的产品特点,让公司避开与大型钢铁企业的竞争。国内大型特钢企业目前基本以提供热轧特殊钢为主,很少直接提供冷轧特殊钢产品,主要原因系下游精冲零部件企业的需求定制化程度较高,种类较为复杂。另外,精密冲压材料单次订货量较小,大型钢铁企业由于标准化、大批量、普遍适用性的特点,接单意愿不强烈。

  在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翔楼新材作为冷轧带钢生产企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其关键在于独特的市场定位。具体而言,公司上述产品特点还为公司带来业务上的众多优势:

  作为定制化精冲材料生产商,公司产品需要根据下游客户使用要求调整产品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定制化的热处理精深加工是实现客户要求的关键生产工序,也是公司显著区别于普通钢铁企业的冷轧厂、实现价值创造的主要方式。

  公司在热处理工艺环节上掌握了晶间氧化物控制、表面脱碳层控制技术、球化退火均匀性控制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随着工艺积累与技术创新,定制化能力持续提升。从在产品研发方面,公司可针对客户特殊使用要求展开研发,也可通过建立海量失效分析数据库,针对客户产品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快速响应与解决。

  产品的定制化属性,让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宝钢股份更深度地合作开发。宝钢股份作为国有龙头钢铁企业,是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重要的指定材料供应商之一,由宝钢股份完成材料的冶炼、热轧,公司负责精密冷轧、热处理工艺技术开发,并最终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双方还建立了联合工作室,共同开展汽车零部件精冲材料应用技术研究,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研发模式是公司核心技术形成及实施的重要门槛之一。公司与宝钢股份合作紧密,能充分保证产品质量与供货稳定性,将双方合作打造成上下游技术创新+新材料应用合作的典范。由于产品为具体客户所定制,在产品售价也方面更有能力应对市场波动。公司通常在钢材市场价格基础上与客户协商确定,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动对产品销售价格做出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提价将原材料市场的上涨压力转嫁传导至下游客户。2021年公司销量增长叠加产品价格增长,当期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同时综合毛利率没有因上游钢材价格大幅上涨而下降,反而比上年进一步提升0.9个百分点,达到22.24%。

  首先,小批量供货有助于公司低成本顺利通过认证期。汽车零部件企业均需要对材料企业进行认证,但汽车行业对产品替代比较谨慎,认证周期和认证成本较高,认证完成后也需要在新产品上进行批量的替代,很少在现有产品上进行直接替代。经过前期认证开发及小批量供货,部分新开发客户开始批量持续采购公司产品,公司销售规模较大的客户逐年增加。

  同时,小批量导入模式有助于公司在市场开拓中循序渐进获取长期性、增长性客户。在增加市场开拓力度时,新开拓的中小客户(销售额100万以下)数量较多,带动客户总体数量增加。随着合作关系的深入,公司对新开发客户的销售逐渐由项目开发、小批量供货发展为长期稳定供货,公司中型客户(销售金额介于100万至1000万之间)群体持续扩大。

  2019年-2021年,公司销售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数量分别为15家、22家和30家,公司与重点客户合作关系稳定,大客户数量稳中有升。

  目前,公司已经建立了广泛客户群体,通过对分散的小批量订单资源整合,形成大批量订货,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解决了大型钢厂大批量生产和细分市场小批量订货的之间的矛盾,有效填补了这一部分市场的空白,打破了限制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瓶颈。

  汽车精冲零部件通常规格较小、形态多样,下游客户需保证批量冲压成形后每个零部件的尺寸与力学性能保持一致性,因此对材料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公司结合精密冷轧和热处理工艺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产品研发设计、精细化生产,满足汽车精冲零部件对材料性能与稳定性的高标准要求,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公司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如同一牌号产品的组织柔性控制技术,即同一原料通过不同的轧制及退火工艺得到不同的显微组织,相应的获得不同的力学性能,从而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选择,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一方面,特殊钢材牌号众多,规格繁杂,目前世界上有数千个特殊钢牌号及上万种品种规格,由于不同规格品种或性能要求的材料,其生产工艺路线设计不同,且单批次订单数量较小,因此对精密冲压特殊钢生产组织与管理提出较高要求。突出的管理水平源自于高效的管理团队和持续不断的管理技术革新,公司在定制化精冲钢领域积累了十数年的生产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生产、管理模式和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在产品质量管控严格要求下,公司投入相应人力物力资源,确保向客户交付可靠的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客户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生产工艺复杂化,需要技术人员根据客户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工艺,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公司通过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建立强大的人才队伍,建厂十多年以来,通过一对一指导培养、定期组织专业课程培训、实习项目经理制度等方式,培养了具备丰富行业经验的技术专家十余名。公司积极引进博士、外聘高级专家多名,壮大研发队伍,专注高端特殊钢、高强钢等产品的研发和用户加工使用技术研究,积极拓展新产品应用领域。

  公司深耕汽车及零部件领域,招股书显示公司2021年该领域收入占比86.45%。公司相关产品主要用于各类汽车精冲零部件,应用范围覆盖汽车发动机系统、变速器与离合器系统、座椅系统、内饰系统等结构件及功能件,已与慕贝尔、麦格纳、佛吉亚、法雷奥、普思信、法因图尔、新坐标等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合作历史均超过5年,且总体销售金额逐年增加。公司作为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将受益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全球化趋势所创造的更大规模的精冲特殊钢需求,迎来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公司产品广泛用于宝马、特斯拉、奥迪、捷豹路虎、大众、丰田等知名整车品牌。特别是作为特斯拉间接供应商,公司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新能源汽车用钢需求主要为用于制造驱动电机的高性能电工钢和轻量化车身用先进高强钢,公司有能力为市场提供相关产品替代进口,已开始筹备中高频电工钢、动力电池壳钢等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据LMC Automative数据,2021年全世界汽车销量增长6%至8600万辆,并预测2022年全球汽车销量增长6%,全球汽车行业正逐步回暖。未来随着疫情形势转好,汽车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也将带动汽车零部件需求增长。

  随着下游回暖,汽车用精冲钢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预计2022年全球需求量有望突破300万吨。一方面,随着精冲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我国单车精冲钢用量正逐步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另一方面,基于精冲技术的优点,且随着汽车产业轻量化、节能减排及降本需求不断提升,以及精冲技术持续发展与精冲钢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精冲钢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场景范围不断延伸。

  根据规划,未来三年,随着公司技术实力的提升及下游汽车零部件国产化速度加快,以及新能源汽车对高强度、轻量化新型特殊钢材料需求的迅速增加,公司将立足于现存业务,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加快开拓市场的步伐、提高市场份额。

  近年来,精冲技术应用领域也在持续拓展,公司顺应趋势进入刀具、工程机械、电气机械等方面的精冲钢业务,产品已应用于刀具等切削工具的精密冲压、工程机械精密零部件如机械设备凸轮、电子多臂连杆等冲压生产。

  2021年以来,公司成功新开发好宇百联、壹佰刀具、德国海格电气等刀具、电气、机械等领域客户,非汽车领域产品开发的推进与批量供货,为公司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2021年,刀具、电气、机械等其他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3,673.09万元,同比增长112.27%,占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升至13.55%。

  未来公司仍将坚持精密冲压特殊钢材料深度国产化的产品定位,通过对国产化进程中的“卡脖子”材料来研发攻关,逐步拓展高端合金工具钢、医疗用抗菌不锈钢等目前国产化率低的领域。

  在产能提升、市场环境、客户开拓、产品研究开发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带动下,公司营业收入规模迅速增加,净利润同步提升明显。2019年至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7,161.97万元、71,181.14万元和106,300.36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177.10万元、6,821.59万元及12,061.39万元,两项指标的两年CAGR分别为36.37%、39.74%。

返回顶部